摘要:興朝通寶是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以后,于永歷三年稱東平王時的鑄幣。另外,“通”字的寫法也不一樣,筆畫較粗,顯得臃腫,沒有前一種好看。因此,已發(fā)現(xiàn)的興朝通寶壹分應該有四種版別。
興朝通寶是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以后,于永歷三年(1649年)稱東平王時的鑄幣。興朝通寶是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大西軍入滇以后的鑄幣,大致可分為平錢(背工)、折五(背五厘)、折十(背壹分)三種,其中又各有不同的版別。
平錢-背下工常見的有兩種:一種直徑2.7厘米,窄緣;一種直徑2.8厘米,寬緣,兩種均為黃銅質(zhì),卻另有一枚直徑2.8厘米、寬緣的紅銅質(zhì)平錢,包漿熟舊,只背面有擦痕,可以看出銅質(zhì)為紅銅,較少見。
折五錢-背五厘常見的也是兩種:“三角通”和“方頭通”,大小不一,直徑一般是3.3和3.5厘米,除這兩種之外,還有一枚直徑3.4厘米的五厘錢,大字,窄緣,“通”字的寫法與其它不同,起筆是一撇,呈弧形,而不是直的,特別是背面的“五厘”兩字顯得特別大氣,與眾不同。
折十錢-背一分的興朝錢,除眾所周知的直徑5厘米和4.6厘米的之外,后來又發(fā)現(xiàn)“點壹”的興朝錢,直徑4.9厘米。另外,“通”字的寫法也不一樣,筆畫較粗,顯得臃腫,沒有前一種好看。除這三種之外,近來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版別,這種錢直徑也是4.9厘米,與前面三種錢的區(qū)別在于“興”、“通”和“壹”字的寫法,“興”字中間的“同”為口在上,橫在下,并且與外面的兩橫連在一起;“通”字起筆有明顯的頓筆,直著朝上;背面“壹”字較小,有點像當十永歷通寶的“壹”字,只不過其中的兩點同樣寫成兩橫。因此,已發(fā)現(xiàn)的興朝通寶壹分應該有四種版別。
愛藏網(wǎng)正在0元起出售各種古錢幣通寶,有興趣的泉友下載愛藏APP注冊即可了解更多【買賣古錢幣及鑒定真假估價】
興朝通寶大致可分為平錢(背工)、折五(背五厘)、折十(背壹分)三種,其中又各有不同的版別。另外,“通”字的寫法也不一樣,筆畫較粗,顯得臃腫,沒有前一種好看。因此,已發(fā)現(xiàn)的興朝通寶壹分應該有四種版別。
興朝通寶是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以后,于永歷三年稱東平王時的鑄幣。興朝通寶鑄行量大,鑄行時間長,開創(chuàng)了一派自己的風格——“滇派”,其影響十分深遠。。而直到清朝咸豐、同治朝,滇貴兩省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
興朝通寶是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以后,于順治六年稱東平王時的鑄幣。而直到清朝咸豐、同治朝,滇貴兩省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
興朝通寶是農(nóng)民起義軍的鑄幣,鑄行量大,鑄行時間長,開創(chuàng)了一派自己的風格——“滇派”,其影響十分深遠。而直到清朝咸豐、同治朝,滇貴兩省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
“興朝通寶”是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以后,于順治六年稱東平王時的鑄幣?! ?651年2月,孫可望接受南明永歷朝授予的秦王封號,遂奉永歷為正朔,停鑄興朝通寶錢。故興朝通寶錢實際鑄造期僅兩年左右,主要流通區(qū)域是在孫可望勢力所及的云貴等部分地區(qū)。
近日,在某古錢幣專場中,一枚興朝通寶背壹分引起了鑒定師們的注意。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此枚“上口興”的版式,屬興朝通寶中數(shù)量罕見的種類,市場價值維持在5000元左右?! ∨d朝通寶各版式,價格相差懸殊,普通版式市場價僅3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