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宋皇宋元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為忽必烈夫婦等二十五人授佛戒。自任薩迦寺第一代法王,執(zhí)掌西藏政教全權,為西藏實行貴族僧侶統(tǒng)治之始。有著述三十余種,傳世至今的有《薩迦五祖記》。
大元通寶是什么時期鑄造的,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又譯“發(fā)思八”、“帕克思巴”),本名羅卓堅贊,意為“慧幢”,系西藏薩嘉人氏。據(jù)說其人三歲能講喜金剛修法,聽眾嘆為稀有,于是稱之為“八思巴”(藏語,意為“圣者”)。九歲時,又因講論金剛續(xù)本《二觀察》而名聲大著。南宋淳祐七年,他隨其伯父薩班·貢噶堅贊至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成吉思汗之孫,蒙古窩闊臺汗次子闊瑞皇太子,自此歸附蒙古。
南宋皇宋元年(公元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為忽必烈夫婦等二十五人授佛戒。忽必烈即位后,他于中統(tǒng)元年(公元1260年)被尊為“國師”,授以玉印,任中原教主,統(tǒng)天下教門。至元年間,奉詔創(chuàng)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頒行全國,稱“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稱“八思巴文”。
次年又升號“帝師”,進封“大寶法王”,統(tǒng)領西藏十三萬戶。至元十三年八思巴返回西藏,由元世祖忽必烈作施主,集康藏七萬僧眾興曲彌法會。自任薩迦寺第一代法王,執(zhí)掌西藏政教全權,為西藏實行貴族僧侶統(tǒng)治之始。他還曾將藏族建筑技巧,雕塑等引進內(nèi)地,又將內(nèi)地印刷術等傳入西藏。有著述三十余種,傳世至今的有《薩迦五祖記》。
漢文“大元通寶”分大小兩種,均極其罕見,小型尤少,皆為古錢珍品。其中,折十型八思巴文錢的鑄行量較大,至今遺存頗豐,較為常見。大元國寶其直徑40毫米,重量約在24.11克,折十型無疑。
有漢文及蒙古文兩種,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勻。折十蒙文的發(fā)行量比較大,較為常見。漢文“大元通寶”分大小兩種,均極其罕見,小型尤少,皆為古錢珍品。因此,八思巴文大元 通寶背漢字宜的出現(xiàn),應不為奇怪。
蒙古文版的大元通寶的蒙古文采用的是巴思八文,巴思八文是忽必烈時期的國師八思巴創(chuàng)建的文字,巴思八文字的創(chuàng)建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蒙古文明社會的進程。
漢文的大元通寶有兩種,一種大的一種小的,小型的尤其的少,所以非常珍貴。如果預算有限,也可以選擇一些價格比較平民化的大元通寶,現(xiàn)在的價格不代表未來的價格,所以論升值潛力,很多也值得考慮。
蒙古文版的大元通寶的蒙古文采用的是巴思八文,巴思八文是忽必烈時期的國師八思巴創(chuàng)建的文字,巴思八文字的創(chuàng)建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蒙古文明社會的進程。
1269年由忽必烈下詔頒行天下,成為元代的法定文字,與漢字及其他各種文字并用。八思巴字共有41個字母,字數(shù)僅1000多個?,F(xiàn)通行的蒙古文,是拼音文字,共有31個字母。
大元通寶圖片及相關介紹 大元通寶錢文字體鑒賞
漢文“大元通寶”分大小兩種,均極其罕見,小型尤少,皆為古錢珍品。其中,折十型八思巴文錢的鑄行量較大,至今遺存頗豐,較為常見。大元國寶其直徑40毫米,重量約在24.11克,折十型無疑。
你知道大元通寶是什么時期發(fā)行的貨幣嗎
元朝時期因錢幣的發(fā)行量較少,且后來幾經(jīng)戰(zhàn)亂,許多錢幣毀于亂世之中,因此大元通寶的存世量稀少,常常出現(xiàn)有價無市的情況。 正因如此,這種錢幣價值連城,其售賣價格令很多收藏愛好者望而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