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9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分,桔黃,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1949年,中華郵政發(fā)行。全套共9枚。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齒孔度數(shù)為12.5-13。平版印刷。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發(fā)行日期:1949.6.8(民國38年)起
齒孔度數(shù):12.5
印刷版別:膠版
圖幅:18x21
全張枚數(shù):200(20x10)
紙質(zhì):道林紙、無膠
印刷:重慶華南印刷廠
郵資自改銀圓費率后,一邊在上海印制飛雁基數(shù)郵票,一邊另在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場用前印金圓郵票之國父像圖案印制基數(shù)票,故圖案文字版式等與該廠所印金圓票大致相同,惟右下端之數(shù)值加刊「郵資」兩字。
2分,桔黃,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2.5分,玫紫?! ?分,橘紅?! ?3分,藍綠?! ?7分,橄綠?! ?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疊模。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xù)發(fā)行。齒孔度數(shù)為10.5-12及13。紙質(zhì)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
1分,紅色加蓋?! ?分,紅色加蓋,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民國11年11月1日起調(diào)整郵資,國內(nèi)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華書局?! ?939,P12.5,梳式齒和線式齒兩種。最初由香港中華書局以雕刻凹版雙套色印制3種,以國父像為中心圖案。國徽兩旁雙橫線內(nèi)為空白,通稱“空框”。
加蓋原票為“京烈版”、“港烈版”、“中華版”、“紐約版”等。各地加蓋字樣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別不同,計有河南7種;西川7種;閩浙3種;江西9種;湖南9種;廣西7種;云南4種;甘肅7種;貴州6種;東川3種;廣東8種;陜西4種;湖北4種。
民國26年國內(nèi)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fā)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fā)行,8分及1角2種續(xù)于民國27年7月間發(fā)行。
普28 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xù)發(fā)行。齒孔度數(shù)為10.5-12及13。紙質(zhì)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
普57 印花稅票加蓋改作基數(shù)郵票
1分、4分、1角、2角為5號篆字由上海正中書局加蓋綠、黑或藍色。)4分、1角、1圓為6號美術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蓋藍、紅棕或黑色。5角兩種為6號宋字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加蓋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