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4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4角(棕紅)、2元(灰棕)、3元(紅)、3元(紅棕)、6元(棕)、10元(淺紅)、20元(紅)、50元(棕)、70元(紫)。紙質為土紙,其中紙質有有條紋、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重慶中華書局承印。
1944年,中華郵政發(fā)行。全套共9枚。面值4角(棕紅)、2元(灰棕)、3元(紅)、3元(紅棕)、6元(棕)、10元(淺紅)、20元(紅)、50元(棕)、70元(紫)。齒孔度數為12.5。無膠。紙質為土紙,其中紙質有有條紋、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凸版印刷。重慶中華書局承印。
發(fā)行日期:1944.1.29(民國2年)
齒孔度數:12.5
印刷版別:凸版
圖幅:19.5x22
全張枚數:200(20x10)
印刷:重慶中華書局
加蓋原票:倫敦版蟠龍無水印
加蓋:上海郵政供應股
民國32年以后,郵票銷售數量日見增加,僅由中央信托局印制處承印已感不敷,經另與重慶中華書局訂約添印。仍以國父像為中心圖案,圖形較其他各版為大,半面向右,著中山裝,框為橢圓形。所用土紙1面光滑,背面極粗糙,以凸版印制,參圓面值之紅色票顏色深淺頗不一致。
3元,深紅,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玫紅。
20元,玫紅,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P15.5。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qū),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guī)定在使用銀圓地區(qū)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qū),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抗戰(zhàn)勝利復員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以雕刻凹版印制國父像郵票,上為國徽,格式與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邊框花紋較為精細。全套11種,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雙色套印。 100元,深紅,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直雙連橫縫漏齒。
0.5分,灰棕。薄紙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 :橫雙連中縫漏齒?! ?分,桔黃。 2分,草綠?! ?分,藍綠?! ?分,橄綠?! ?分,玫紫?! ?分,桔紅。 15分,深藍?! ?0分,棕紅?! ?0分,紫棕?! ?元,褐、桔棕?! ?0元,藍、紫。
銀圓雖未明另為通貨本位,實已取代了“金圓券”。1949年中華郵政只得發(fā)行無面值“單位郵票”以供急需,各類郵件的資費,均用銀圓為基數,發(fā)售郵局按照當日銀圓牌價折合“金圓券”售用。
1948年,中華郵政發(fā)行。圖案與“大東二版”基本相同,但區(qū)分較容易:“大東三版”面值都在萬元以上,且為單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東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東三版”無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東書局水印。也稱“梅花二版”。
,5號宋字加蓋于清代蟠龍無水印票。3分:25(5*5);1元、2元、5元均為48(8*6)。上海郵政供應股。此項加蓋票,因加蓋文字不妥遭到反對,僅在福州郵局售出3分、1元、2元、5元以上4種,隨即停售。其余11種,均未發(fā)行。
普60 重慶華南版孫中山像基數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2分,桔黃,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普48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金圓”改值郵票
上海大業(yè)印刷公司加蓋的金圓郵票,其分數票中除國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均用5號方體「金圓」兩字及5號方體阿拉伯數字特制字模,澆凸版,分四種形式加蓋。角數票另用5號楷字及5號方體阿拉伯數字澆版,加蓋改值,角數票字體特征如下:
普6 倫敦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
0.5分,灰棕,出現(xiàn)四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惗匕娣⑥r獲、牌坊郵票是1913年中華郵政發(fā)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郵票,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刷。雖有3種圖案,通常簡稱全套為“帆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