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姑且稱這種慶字底部書作“攵”的嘉慶通寶為“攵慶版”。有趣的是,這兩枚“攵慶版”,同為寶泉局所鑄,竟有兩種版別。 這兩枚錢幣實物,見證了早年曾鑄行過“攵慶版”通用錢。
清代錢幣中的嘉慶通寶,馬定祥先生在批注《歷代古錢圖說》時說到,嘉慶通用錢慶字底部攵均少一橫,唯見一小平祖錢書作攵。這說明,他尚未見過書作“攵”的母錢、樣錢和通用錢。
從丁福保先生的《古錢大辭典》到以后出版的各種錢譜上,也都沒有收錄這種慶字底部書作“攵”的版式錢。我姑且稱這種慶字底部書作“攵”的嘉慶通寶為“攵慶版”。其實,“攵慶版”的嘉慶通寶,除馬定祥先生所見小平祖錢外,還有通用錢存世,在我舊藏中即有一枚。此錢徑2.5厘米、穿0.6厘米、厚0.1厘米、重4.5克(圖上)。它不似母錢,可能是樣錢或初鑄大樣。多年來,我在各地錢幣市場留心尋覓,又獲得一枚,此錢徑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4.2克(圖下)。它應(yīng)是通用錢。有趣的是,這兩枚“攵慶版”,同為寶泉局所鑄,竟有兩種版別。圖上是雙點通,寶字下部的繁體貝,下面一橫不連右面一豎,開了口。兩點一長一短。圖下則是單點通,下面一橫連著右面一豎,不開口。兩點一樣大小。它們背穿上各有一星點。
這兩枚錢幣實物,見證了早年曾鑄行過“攵慶版”通用錢。但據(jù)嘉慶七年修纂的《戶部錢法則例》記載,寶泉局及直隸、山西、陜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云南、貴州、江南等省局,每年鑄錢六百零七萬四千零二十八串,伊犁局為一千五百串,寶源局和四川、浙江兩省還不知確數(shù),如全部鑄足,數(shù)量超過北宋元豐版。鑄錢這么多,為何“攵慶版”這樣少?
究其原因,我想恐是鑄錢工藝問題。因自明代中葉以后,錢文書體都以工匠為主,寶泉局最初鑄行“嘉慶通寶”錢,一定是使用慶字的規(guī)范寫法,即慶字底部寫作“攵”。但規(guī)范的寫法字形瘦長,像窈窕淑女的細腰,少了陽剛之氣,更重要的是,慶字長了,其他三字也不能短,否則很不協(xié)調(diào),若四個字都那樣苗條,既增加布局的難度,又無法達到審美的要求。于是,聰明的工匠想到了“偷工減筆”借鑒前人鑄錢時在錢文上省筆的做法,將慶字底部的“攵”,減去了一橫,并無大礙,倒使慶字變得體態(tài)豐腴,更好看一些。
因此,“攵慶版”被淘汰不用。中央戶部如此,各省自然仿效。這版式鑄行時間短,數(shù)量少。即使有部分流傳下來,也因只有細小筆畫的變化,或是在流通中文字磨損而不為人們注意,所以難得一見。
嘉慶通寶是大眾收藏品,有一定數(shù)量收藏者,前期國內(nèi)各區(qū)域都有實力型買家介入嘉慶通寶板塊,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市場供貨量,導(dǎo)致其價格快速走高。同時,嘉慶通寶的價值也在同步上升。從藏家和市民的接受程度看,預(yù)計后期嘉慶通寶的價格還將繼續(xù)上漲。
嘉慶通寶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精黃銅,且制作極為的精致。嘉慶通寶是在清仁宗嘉慶年間所鑄的一種古錢幣,嘉慶通寶錢徑大約在2.2到2.6厘米之間,重約在2到4克。在錢面"嘉慶通寶"的文字以楷書書寫,錢幣的背面是滿文左"寶"。
不過嘉慶通寶種類繁多,并不是每一種都可以達到令人望塵莫及的價格,只是個別類型的嘉慶通寶這樣。
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嘉慶時出現(xiàn)了一些楷書錢文,如嘉慶萬壽楷書大錢,有光背及背巨星二式,可能是西南地區(qū)所鑄。
對于古錢幣收藏,大家第一反應(yīng)一定要關(guān)心起價格和發(fā)展前景,因此嘉慶通寶值多少錢,也是備受關(guān)注的。而嘉慶通寶銅錢正是這一時期鑄造的錢幣。 而藏友還是比較關(guān)心嘉慶通寶值多少錢一枚的問題。嘉慶通寶,寶源局,真品品相好的市場上一般喊價在100左右。
距今年限較近的清朝錢幣存世量較多,收藏較為容易?! 〔贿^這并不是說嘉慶通寶沒有任何收藏價值,作為清朝時期的古錢幣,其代表的意義非凡,不能僅從價格的表象便判斷其是否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