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qū)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 2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分,桔黃,復蓋。
發(fā)行日期:1945.9.17(民國34年)起
普37.1及普37.5-普37.6 民國34年9月17日
普37.7 民國34年9月18日
普37.2-普37.4 民國34年9月25日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5),100(10*10),200(20*1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1945年(民國34年)8月抗戰(zhàn)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qū)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自9月12日起暫以偽政權所加蓋之中儲券「暫售」郵票,按200對1的比率折售國幣;同時將「暫售」郵票,交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5號方體鉛字澆制凸版,加蓋綠色國幣面值,按200對1的比率改為國幣郵票,自9月17日起陸續(xù)發(fā)售。
2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出現兩種變體票:雙連中一枚原票“政”字不連、橫雙連中縫漏齒。
3分,出現一種變體票:寬距(加蓋字4.5mm)。
1分,桔黃,復蓋。
2.5分,玫紫?! ?分,橘紅?! ?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0分,紫棕?! ?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 P.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fā)售時間上區(qū)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
但至同年12月1日,國內平信郵資再度改為1角6分,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地區(qū),沒有再加蓋。數字的字體較小,位置略高,與「作」「分」2字相齊。
窄版又稱“長短線”,也就是說“長短線”只存在窄版情況,寬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億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陸續(xù)在上海交貨,原定9月1日開始發(fā)行,因發(fā)現其誤將國徽之白日內圈印成雙線,通稱“雙圈”,當即急電德納羅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
1942年10月9日郵政總局通知各區(qū)政管理局及辦事處,因收支不能相抵,虧損甚多,奉準于郵資之外,加收附加費,要求各區(qū)將庫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字樣備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費為1元。
4號方體鉛字加蓋紅色﹐數值「肆」字為大寫﹐阿拉伯數字「40」地位偏下。至民國31年12月1日郵資再度調整,除已由東川、西川、云南、湘粵等區(qū)加蓋發(fā)行外,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區(qū)即不再辦理,此票也稱“湘粵加蓋”。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郵票
2.5分,玫紫。 8分,橘紅?! ?3分,藍綠?! ?7分,橄綠。 20分,紅棕?! ?0分,紫棕?! ?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普26 孫中山像及烈士像“改作一分”郵票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qū)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qū),故稱湘粵加蓋。
普60 重慶華南版孫中山像基數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2分,桔黃,出現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